9月21日,光明日報刊登我校科技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瑩的評論文章。
原文如下:
投身“雙創”,沿青春賽道奮力奔跑
青年大學生是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的生力軍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受益于黨和國家的好政策,廣大青年學生奮力走在創新創業創造前列,他們積極投身“雙創”熱潮,以聰明才智和青春光熱服務人民、助推發展、貢獻國家。僅2014年以來,在新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,大學生創業者就超過500萬人。
2017年,第三屆中國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期間,首次開展了“青年紅色筑夢之旅”活動。當年8月,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“青年紅色筑夢之旅”的大學生回信,給了學子們巨大鼓舞、不竭動力。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激勵與指引下,青年學生源源不斷地投身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事業,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,以創新創造助推發展,用所學所長改造山鄉,為欣欣向榮的中國發光放熱。
5年來,全國累計有483萬名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、民族地區、貧困地區、城鄉社區,累計有98萬個創新創業項目精準對接農戶255萬余戶、企業6.1萬余家,簽訂合作協議7萬余項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。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,是“青年紅色筑夢之旅”活動把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實踐,是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與精準扶貧、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的有益嘗試。廣大青年在這堂黨史教育課、國情思政課、創新創業課、鄉村振興課、紅色筑夢課里,了解國情民情、增長智慧才干,既受到了思想洗禮,更取得了積極成效。更為重要的是,這樣的實踐有效促進高校智力資源,特別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在基層落地轉化,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。
推動鄉村全面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,迫切需要用好創新創業創造這把金鑰匙,讓更多農民挑上科技致富“金扁擔”。新征程上,廣大青年學子如何用紅色青春筑夢創業人生,以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?關鍵就是要把創新創業創造的火種播撒在廣袤鄉間,發展富民產業,守護鄉土文化,為經濟社會發展催生新供給、釋放新需求、激發新活力,在實現共同富裕的路上跑好手中這一棒。為此,需做到以下三點:
心懷“國之大者”,自覺把個人的創新創業行動與基層進步、區域發展、社會文明結合起來。科技創新的落腳點始終是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廣大青年創業者要把惠民、利民、富民作為創新創業活動的出發點,在火熱實踐中解決鄉村振興的痛點卡點堵點問題,把市場需求視為指南針,把資源稟賦當作定位器,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發展富民產業、開展創業活動,助推鄉村發展進步。
堅持發奮學習,力爭在科技創新、產業發展、技能突破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步,做好知與行、學與用之間的轉化。當今時代,知識更新不斷加快,社會分工日益細化,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。當代青年要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知識,努力做到又博又專、愈博愈專,讓創意創造的火花釋放巨大能量,轉化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。
勇做創新先鋒,成長為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,還需要各方托舉、講好“大思政課”。既要把握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培育、能力提升、條件支撐、創業孵化等關鍵環節,還要探索多種模式,圍繞“人才鏈”構建“服務鏈”,為大學生的創意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提供有力支撐,更大限度激發每個人的潛能潛質,加速產業、技術、資本、人才聚集,讓創新活力競相奔涌、創業創造蔚然成風。
(作者:王瑩,系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副院長、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)
項目團隊:本報記者 張勝、顏維琦、張國圣、高建進、趙秋麗、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季文豪
新聞來源網址:
https://app.guangmingdaily.cn/as/opened/n/d2e9fe4b836c46f7a201f0d0efd24568